吸睛的資訊
你是不是常在社群網路上看著朋友或是所謂的網紅,每天上傳一些過得很爽、四處打卡、令人羨慕的照片與影片?爽到令你懷疑這些人哪來的那麼多時間與金錢做這些爽事,爽到令你懷疑自己人生?
你看到的或許只是他們生活中的其中一面而已,其實他們可能很焦慮,壓力也很大。
他們可能每天都在想明天該Po什麼樣的內容好繼續衝高人氣,連睡覺作夢時也不自覺地想。為了拍攝一段吸睛的影片,可能重拍了十幾次再熬夜剪接加特效,只為了做出15秒的影片可以定期上傳。為了有足夠的素材可以經常性的更新內容,一天得巡迴多處景點打卡累積素材。吃著自己其實沒有很享受的美食,只為了接業配案維持現金流。
為了維持人氣可能變成不得不做,每天累得像隻狗(題外話:不懂為何只能累得像隻狗,不能像貓嗎?XD),無法下車跳船。
你看到的光鮮亮麗一面並不代表這些人的全部生活。這樣子想的話,或許自己過的生活還算不錯?
身邊的一個實例
最近知道了一件事情,跟Morgan Housel在Information That Would Get Your Attention(我的心得分享)裡講的的第一點相關。
以前我有個新進的工程師(稱為N好了),由於一些原因--不論是公司文化契合上或是技術層面上,一直無法在工作上展現應有的成果。在察覺到N有這些問題後,我開始嘗試幫忙並提供各種協助,也找了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同事與N一起共事,希望N能從中學到如何提升工作表現。可惜最終N還是未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現,無法滿足公司所要求的程度,N自己也非常掙扎與痛苦。
最後公司的人事便找N開了一個會,請N自行離職(當然有談好條件)。
於是N在加入公司九個月後離職了。
後來輾轉透過另一個前同事知道N出了一本Java Programming書,而且還是利用ChatGPT寫出來的。這可有趣,我便Google了一下,找到N的創業網站(稱為N Startup好了),上面的一項服務就是提供程式訓練服務,並且「販賣」這本一共125頁、售價3980日幣的電子書。
打開Sample Book一看,裡面吹捧自己吹的很誇張,大意是:
N Startup的成員皆在GAFA與AI新創等世界最先端的科技公司工作過,資歷相當豐富,這就是為何我們提供的訓練服務能讓你獲得非常實用的技能。另外藉由成員在業界累積的Know-How、導入最新技術與趨勢,更能讓學員們習得現今科技業產界所需要的技術能力。
嗯,一個工作表現不佳、被公司請走的軟體工程師,自行開創了一間軟體工程顧問公司,號稱裡面成員(應該只有N自己一個人)都待過GAFA(其實N只待過A公司九個月,含最後支薪且免工作的三個月)與AI新創(也是N的前公司,一年經驗),把自己吹捧到可以提供需收費的諮詢服務,不知內情的人可能真的覺得這人超強的。
再回到N Startup網站看看,除了教寫Java以外,N還提供幾項服務:
- 與前GAFA工程師的個別諮詢(也就是與N個別諮詢?!)
- 傳授團隊合作的必須技能(N傳授在GAFA的生存之道?!)
- 媒介科技公司的實習機會(N要當人才仲介?!)
- 提供就職後的職涯發展諮詢服務(N要分享他在A公司的職涯發展經驗?!)
(上列服務說是要在2023年夏天、秋天、與2024年開始提供,但目前看起來沒有任何的進展)
當我知道在這背後的N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況,再看看這製作的美輪美奐、寫得頭頭是道的網站,不免笑了--或許我也該去向他申請諮詢服務呢~
自己都幫不了自己了,還想要幫別人?千萬母湯喔!
另一個實例
如果你曾經看過日本電視上的某些知識性節目,節目主持人赫赫有名,經常在節目上幫大家「科普」當紅國際事件與議題(例如為何有晶片大戰),主持人口才好,說話順,關於某事件的全貌、前因後果、關注焦點、利害關係、日後發展等等都能很有條有理地將資訊傳遞給觀眾。
這其中也是有些內幕的。
我認識一位日本某大學研究所的教授,他與我分享過一些自身親身經歷過的相關事件,值得警惕。這些節目的工作人員和主持人都會邀請幾位對該事件非常了解、有深度研究的專家來到電視台「彩排」,透過好幾小時的訪談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,最後主持人把這些資訊整理一番,正式錄影時便可侃侃而談,宛如是自己親身的研究與見識。
另外有一些訪談性節目也是類似狀況,節目的主持人一樣透過訪談專家了解題材的內容後,等到Live播出時便煞有其事的解說起來,節目上的常客評論家便會問一些沒彩排過的問題,這時候專家便只能回答這些不見得有營養的問題。
教授的另一次經驗是,他接受某電視台採訪,而對方對某議題早有特定立場,採訪的目的就是要引誘教授說出出電視台預先設立的論點。歷經長時間的轟炸採訪,教授可能累了,不小心講出了對方想收錄的一段話!之後電視上播出的片段就只有教授不小心說出的那段話……
電視節目一樣是透過刪選過濾包裝後,將他們想讓觀眾看的內容傳達出去。即便其內容無誤,你也可能在觀看過程中建立了不真的印象--主持人知識淵博,上天入地,什麼主題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。
可以看,不用全信
就像這部落格裡的內容,你可以看,也不用全信,可當作一種不同的觀點,最後再根據自己的經驗與體驗,自行判斷。保持一點批判的態度能讓你在吸收資訊的時候不會照盤全收,針對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質疑與思考,多方驗證,建立自己的觀點。
這世界上有不少人會操縱資訊,給你看他想讓你看的,藏起他不想讓你看的。這或許在一時一刻能創造些許成功,但時間一久是禁不起考驗的。我們當然不用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全貌,但也不需要過度吹噓自己好的一面,更不要把自己不好的一面硬掰成好的一面。這一切的一切在某個時間點時,很有可能、不知為何、陰錯陽差地被揭露,而且會讓你變得很尷尬(臉皮厚的人例外)。
誠如Housel說的,你知道的事情是別人想讓你知道的事情,你不知道的事情遠多於你知道的事情。就像N可能沒料到,我會透過與另一個前同事的聊天中輾轉得知他的N Startup網站,日後如果他找工作需要我的推薦(reference check),我可是會好好地給他「推薦」一番的!